在芝加哥,一家名为四星蘑菇(Four Star Mushroom,简称 FSM)的室内种植企业,正以可控环境农业(CEA)为核心,悄然重构城市食品供应链。经过三年深耕,该公司正启动大规模扩建,新设施不仅将提升本地蘑菇供给能力,更试图通过技术创新与生态理念,为食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范本。
2019 年,乔・韦伯创办 FSM 时,便瞄准了传统农业的生态痛点 —— 化肥滥用、碳排放高、运输损耗大。他坚信,融合技术与科学种植的食品系统,才能避免生态持续恶化。如今,FSM 已成为芝加哥半数以上米其林星级餐厅(包括知名的 Alinea)的高端蘑菇供应商,用鲜味证明了 “本地种植” 的品质实力。
“新设施不只是生产基地,更是一个‘食品教育窗口’。” 韦伯在接受采访时提到,这里将向公众开放,展示蘑菇种植、可控环境农业的细节,让更多人理解 “本地食品系统如何为生活赋能”。
可控环境农业(CEA)的核心是 “精准调控”。通过垂直堆叠蘑菇菌块,FSM 能在有限空间内实现高效种植:目前 550 平方米的设施已显产能瓶颈,而在建的 3048-4572 平方米新基地,预计每周可产出 900-4500 公斤优质蘑菇,产能提升近 10 倍。
“17 个独立种植室是关键。” 农业技术员贾斯汀・玄宰・郑解释,每个房间的氧气、温湿度、光照都能精准调节 —— 这不仅能控制蘑菇的大小、形态,更能定向优化风味。未来,FSM 计划推出黑珍珠菇、猴头菇等小众品种,用技术解锁更多真菌价值。
《食品与营养研究》的分析显示,蘑菇是天然的 “营养补充站”—— 富含钾、维生素 D、胆碱等关键营养素,且热量、钠、脂肪含量低,能精准填补饮食缺口。2019 年纪录片《神奇真菌》的热播,更让公众意识到蘑菇的多元潜力,业余种植者群体随之扩大,“社区种植” 成为去中心化农业的新趋势。
而在生态层面,真菌的价值更值得关注。郑指出:“它们能参与气候变化应对、有毒废物降解,甚至关联心理健康,是被低估的‘生态工程师’。”
FSM 的可持续性,体现在 “变废为宝” 的全链条设计中。农业废料(如大豆壳、红橡木锯末)被用作蘑菇菌丝体的生长基质;种植后的废弃基质则成为优质土壤改良剂,既能肥沃土地,又能固碳减排。“我们本质上是一家‘回收企业’,把农业废料升级成高价值食材。” 韦伯强调。
这种循环模式还在延伸:菌丝体可通过生物修复清除土壤中的重金属和碳氢化合物,蘑菇废料甚至能转化为生物燃料 —— 真菌正在成为生态修复的 “隐形力量”。
尽管优势显著,室内种植仍面临争议:初期投入高(设施、设备成本)、能源消耗大(供暖、通风、照明系统)。但支持者认为,整合太阳能、风能等可再生能源,可逐步抵消能源依赖。
对于 FSM 而言,未来规划清晰:三年内实现全流程无塑化(用可降解袋替代聚丙烯包装);长期向全国餐饮与零售渠道扩张。韦伯看好芝加哥的潜力:“紧邻密歇根湖的淡水优势 + 深厚的食品产业积淀,这里有望成为可控环境农业的枢纽。”
由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食用菌及制品分会主办的中国蘑菇节,展品范围包括食用菌全产业链产品及服务,致力于打造一站式的食用菌全产业链采购平台。其中,食用菌智造创新展区,主要为菌种、原辅料、装备、智能技术等,囊括了食用菌各个生产环节所需设备和技术的供应商;食用菌产业振兴展区,主要为食用菌生产、种植、销售企业,全国各主要食用菌产区展团、和国际蘑菇公司。每年在蘑菇业聚集地福建省厦门市举行。
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作为中国商务部业务直管事业单位,是中国最大的农产品行业组织,负责全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协调、服务、促进和维权工作,现有会员企业6000余家。
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食用菌及制品分会,成立于2002年,全称是食用菌及制品进出口分会,主要负责全国食用菌进出口贸易业务的协调、服务、促进和维权工作,拥有国内从事食用菌生产、加工、流通和贸易的大型骨干会员企业百余家。